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一句話的人生x2

前言:S寄我這篇「達賴喇嘛2007祈願文」好些天了,自收到那天起早上我都先開它唸它一遍。這是一篇沒有時限之別的祈願文,貼上來和你分享,順便掩飾一下十天沒爬文的疏失。工作一來常常有種不到天荒地老無法收拾的感受,以致原本計畫要寫的巴黎書展二三事就擱著過了時機。

達賴喇嘛2007祈願文

人生就像讀一本書一樣,也是有盡頭的,
光陰飛逝,一晃眼,我們就會面臨這一天。
我,旦曾嘉措(達賴喇嘛的姓名),
恐怕再過不了五十年,就只是大家的一個記憶。
而諸位讀者,一百年後,想必也是一樣吧。
時光流逝,擋它不住。
當犯錯時,我們不可能要時鐘倒退,重新來過。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握現在。

人,當走到人生盡頭時,回顧以往,
如果是活得充實、有貢獻、有意義的話,
至少我們會感到些許安慰。
如果不是,可能就會非常沮喪。
要得到哪一種結果,就看當下的我們如何選擇。
想在走到人生盡頭時,不至於悔恨交加,
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當下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別人有同情心。
事實上,這樣做,倒不全是為了在未來獲得什麼好處,而是為自己好。
就像我們看到的,同情心讓我們生活變得有意義,
可以帶來永久的快樂與喜悅。
而且同情心是善心的基礎,因為先有同情心,
才會有善心的行動去幫助他人。
只要透過仁慈、愛心、誠實、真理,
以及公正去對待他人,我們就能從中獲益。

廟堂就在我心
這不需要複雜的理論,這是常識。
請不要懷疑:體諒他人,對你我都有益。
請不要質疑:別人快樂,我們也就快樂 .
請不要否認:社會動盪,我們跟著不安。
也請不要置疑:愈多壞心眼佔據我們的心,
我們就會有愈多的苦難。
因此,我們可以拒絕接受宗教、意識型態,
以及各式各樣的智慧箴言,
但是我們不能逃脫愛與同情的需要。

上述所言,是我最真的信仰、唯一的信念。
就這點而言,世上不必有寺廟或教堂,
不必有清真寺或猶太會堂,
不必有繁複的哲學、教義,或是信條。
廟堂就在我們內心深處,同情心就是我們的教義。

我們所需要的不過是:
當我們面對任何人,都能愛他(她),
以及尊敬他(她)的權利和尊嚴。
只要我們每天都奉行不渝,那不管我們識字與否,
信的是佛祖、上帝、其他宗教的神,
或是什麼都不信,全都不再那麼重要。
只要我們對別人有同情心、對自己有責任感,
那我們一定活得很自在。
但是,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卻很難做到呢?
那是因為多數人自認對別人有愛心,
到最後都忘了這個簡單的道理。
我們輕忽抑制邪念以及控制情緒。
我們不像農夫那樣,季節一到,就毫不猶豫地下田耕作。
我們浪費太多寶貴的光陰,去做無意義的事。
我們放著真正重要的事不做,了無絲毫悔意,
卻對像賠錢這樣的瑣事懊喪不已。
我們只是盡情享樂,卻不會滿懷歡欣地去做有益他人的事。
我們總以為自己太忙,所以無暇關懷他人。
我們忙進忙出,忙著算計及打電話,忙著想怎樣做才最有利。
我們手中做著甲事,卻煩惱如果乙事蹦出來了,最好改做乙事。

上面這些舉動,都是人性中最粗糙以及最初步的層面。
更有甚者,由於對他人冷漠,我們最終無可避免地傷害了別人。
我們自認聰明絕頂,但我們有善用才智嗎?
我們通常把這種小聰明用來騙鄰居,占人便宜,好圖利自己。
而當一切不順遂的時候,我們會自以為是,怪罪到別人頭上。

傾聽良知的引導
然而,常存的滿足感是無法從擁有外物而獲得的。
即便我們結交滿天下,
也不會有任何一個朋友可以幫我們獲得心靈解脫。
而縱情聲色最終只會導致受苦受難,
因為這就好比利刃上的糖蜜。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應該鄙視自己的臭皮囊。
當過於專注現實世界的各種利害時,
我們就會看不到人生中最樸實的真理。
當然,如果我們能夠一直興高采烈地周旋利害之中,
那這樣的人生也沒有什麼不好。
問題是,我們不能,因為沒有人可以永遠沒有煩惱 .
充其量,我們只能減少麻煩。
當問題突如其來時,而且毫無例外地一定會來,
我們卻一無準備。這時我們才體會自己的無助。
最後失望及難過縈繞在我們的心中,怎樣都揮之不去。
因此,我在此雙手合十,懇請諸位,
讓你的下半輩子儘可能地活得有意義。
如果可以的話,讓良知良能導引你。
我希望我已經說得很透徹,因為這真的不是很玄妙。
總歸一句話,就是關心他人,
就是真心誠意、持續不停地關心他人。
只要這樣一步一腳印的去做, 久而久之,
你自然會改變想法及態度,
變得愈來愈關心他人,愈來愈不在乎自己的得失 .
最後,你不只內心安泰,而且時時刻刻都是滿心歡喜。

宇宙的過客
去掉忌妒,不要老是想贏過別人,
這樣許多煩惱就會一掃而空。
試著過這樣的生活,很快你就會從中獲益。
心中充滿仁慈、勇氣,以及信心,
你就會發現成功無所不在,
這時你隨時隨地都能笑臉迎人。
要率直、儘量無私,視人人如好友。
我這樣說,不是因為我是會轉世的達賴喇嘛,
或是有什麼神通,我沒有這種特異神力。
我是以一個人的立場,就像你一樣,
祈求真心歡喜,而不被俗欲牽絆受難。
如果基於任何原因,你無法幫助他人,最起碼請你不要傷害別人。
請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宇宙遊客,地球只是你的景點之一。
當快接近地球時,你發現它是多麼渺小、無足輕重,卻美麗多姿。
在地球這一站停留時,真的可以傷害他人而獲得好處?
難道安詳地放鬆自己和自得其樂,不是比較好,
也比較有理,就像我們造訪異地那樣?
因此,當你在欣賞這個世界之際,有額外時間的話,
試著去幫助那些被踐踏的人,即便是用最微不足道的方法;
以及無法自助的人,不管他們是基於什麼原因。
試著不要拒絕那些外形惹人嫌、衣衫襤褸,以及生病的人。
試著不要認為他們比你低下。
如果可能,試著不要認為你比最卑微的乞丐還優越。
當你在墓中,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在結束前,我要和各位分享一篇祈禱文,
這篇祈禱文在我追求助人中,
給我極大的啟示:

願我生生世世,從現在到永遠,
都是無所依靠者的保護人
迷路人的嚮導 汪洋渡海人的船舶
過河人的橋 險者的庇護殿堂
黑暗中人的明燈 流浪著的收容所
以及所有求助著 隨侍在側的僕人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2008 巴黎書展主題國──以色列



LIVRES COMME L'AIR書像空氣──2008巴黎書展標語

為期6天的巴黎書展(3/14-19)今天開始囉。今年主題國是以色列,由於正巧碰上以色列建國60週年,伊斯蘭文教組織對此極為不滿,認為其中有政治操作因素而出面抵制,呼籲組織內成員國以退出巴黎書展來抗議法國對以色列的照顧有加,並陳述,「以色列正對巴勒斯坦施以暴行、鎮壓和飢餓等罪行。」

阿拉伯國家加入抵制而退出書展的有黎巴嫩、伊朗、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讓這回書展未開幕即蒙上陰影。而書展單位也無奈表示:我們邀請的是「以色列文學」而非「以色列國家」啊。

法國外交部和國家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聯合邀請了小說家、詩人、青少年文學作家以及漫畫家等共39位以色列作家,做為本次書展佳賓,他們都是以希伯來文創作並有法語版書籍發行,而且住在以色列的作家。

39位作家!這數字夠嚇人,就算以色列距法國不算太遠,但六天活動除了有主題館,還有法國漫畫、日本漫畫、法國作家和青少年文學等等五花八門的區塊,這這,39……

不如咱先看看名單吧:
Elie Amir Aharon Appelfeld Gabriela Avigur-Rotem Benny Barbash Ron Barkaï Orly Castel-Bloom Lizzie Doron Israël Eliraz Haïm Gouri Michal Govrin David Grossman Amir Gutfreund Alon Hilu Shifra Horn Miron C. Izakson Sayed Kashua Judith Katzir Etgar Keret Alona Kimhi Ron Leshem Savyon Liebrecht Mira Maguen Edna Mazya Sami Michaël Agi Mishol Rutu Modan Eshkol Nevo Rony Oren Amos Oz Israel Pincas Igal Sarna Meir Shalev Zeruya Shalev Youval Shimoni Ronny Someck Zvi Yanaï Avraham B. Yehoshua Nurit Zarchi Boris Zaidman

說真的這些作家你認識嗎?還是,「聽」過嗎?

真慚愧,裡頭我只聽聞過阿默斯‧奧茲(Amos Oz),台灣皇冠出版有奧茲兩本譯作分別是《我從妳逃向妳》和《我的米海爾》。其他作家呢?我看可能等哪天台北國際書展要辦以色列主題館時再看有沒機會出版勒。

巴黎書展規模不比法蘭克福書展,並非以版權交易為要旨,它的對象就是法國一般民眾,目的為的是文化/文學上的交流。門票以法國人水平來看算是極可親,花7歐可入內參觀,花30歐6天自由進出。而如果你是以下幾類人士則享有門票免費:出版人、書商、圖書館方、26歲以下大學生、中小學生和12歲以下孩童等等。這些人只要先進行登記便可入內。

本次書展導覽手冊印製有42萬冊,供參觀者於入口取閱。不過,你可以先在Salon du Livre官網上找到可說是相當齊全的資訊,當然包括了解析度很清楚的手冊頁面(花點時間和錢把頁面放上官網,應該不算難吧)。另外Radio France廣播電台在書展期間有全天侯的書展專門節目──這些官網都給了詳細介紹。

巴黎書展紮實多樣的內容安排從而讓我思索,到底是什麼動力讓法國人對於推廣文化這麼地不遺餘力?到底,什麼時侯我們能有個身分明確的台北書展?什麼時侯能不再擺盪於建立其實難有交易的版權形象而骨子裡想的是清倉拍賣?什麼時侯我們的有關單位能夠在國際書展角色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做為出版人的推手,讓出版人有機會和讀者搭起一座交流的橋?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至少還有你

要是真的……世界上沒有半個人理解也無所謂的,反正至少有你。我想像著有一天你造訪了這裡,然後懂了那些我說過的,以及更多我沒得上機會說的話。

其中沒有曲折的心意,沒有刻意的安排,也不會有造作的文藝氣,再也用不著費神猜,你一下子明白了,你順著髮流摸摸我的頭,捏捏我依然很圓的臉,說,你真傻。

至少最終我會有你這個讀者──我要繼續這樣任性地想像──在結束之前,在一切還不會太晚以前。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我應該更努力還是……

因為消失在線上太久,S日前來信關心並聊她自己的近況。我才知道這回連她也徬徨了。

「我應該更努力還是順應自心?」

S這麼寫道──她在煩工作的問題──由此透露她心裡其實有想法,只是無法立刻肯定接下來是要賭,還是不賭。很好,沒有變,跟我認知的S一樣。

抽離是痛苦的,做與不做一念之間,只有選擇抽離的人才會明白。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對於現在的S而言,抽離的決定比下不抽離的決定還要巨大,還要具有不可測性(或許),但同時我還明白的是,若是選擇不抽離,她會(至少現階段)更加地痛苦。

但是說真的,除了時間以外我們沒啥可能失去的。而且嚴格說來就連時間也是站在我們這邊的,否則當下是什麼?

套S這話的邏輯,我們可以問出一百種問題:
對於工作愛情和亂七八糟有的沒的,
我們是該要更努力(說/做/留下)還是順應自心(不說/不做/離開)?

老實說我不曉得。天知道。因為每種選擇的背後,如果真要評估風險,它的確負有至少一種看不見的風險──將來會後悔。誰能肯定自己將來會不會後悔?我反正是做不到的,有些事我坦然無掛罣而有些事卻只能讓我念念不忘。

事情的解答如果勉強存在著一句通關密語,我想那也只有快樂不快樂來權判了。所以,此刻在這裡的我只能於每回重讀信件時默默地陪她溫熱,同著她一起徬徨。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與狼共存》是編的





這件代誌已有不少中文報導。我之所以遲未能寫,是因為我找不到對應這則新聞的態度。不管如何,說謊都是不對的,即使它做為作者的一種心理治療,但宣稱內容是真實故事的就不能和一般小說相提並論……


《與狼共存》是編的

在法國銷售20萬冊,翻譯有18國語言的《與狼共存》,它的同名改編電影「Survivre avec les loups」甫於1月16日在法國上映,而且風光地吸引了近60萬觀影人次。另一方面,該書作者Misha Defonseca於2月27日向法國《費加洛》報承認,該書內容是她所杜撰,而非真實故事。

該書出版以來受到不少關注,因為它宣稱是一本真實傳記。讀過的讀者無不為之泫然,而幾位尋故事線索調查的歷史學家和傳記學者就在日前指出,《與狼共存》的故事涉及欺騙,並指出本名 Monique Dewael的作者其實是天主教徒,而他的父親之所以被押送到集中營是因為參與反抗運動被捕,而非因為他是猶太人。

27日晚間新聞披露之後,出版該書的XO出版社和電影編劇等相關人士相繼接受媒體採訪,提出他們對此事的看法。而作者本人在27日承認說謊之後,隨即在28日發表道歉聲明如下:
Je me suis raconté, depuis toujours, une vie, une autre vie, une vie qui me coupait de ma famille, une vie loin des hommes que je détestais", explique Misha Defonseca dans Le Figaro, à paraître vendredi. "C'est aussi pour cela que je me suis passionnée pour les loups, que je suis entrée dans leur univers. Et j'ai tout mélangé. Il est des moments où il m'est difficile de faire la différence entre ce qui a été la réalité et ce qu'a été mon univers intérieur. Je demande pardon à tous ceux qui se sentent trahis.

一直以來,我的確想像了一種人生,另一種有別於自己的人生,將我和家人割離開的人生,讓我遠離我討厭的人的人生。現實和幻想全混在一起,有些時候我難以區分什麼是現實,什麼東西又是發生在我的內心世界裡。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如此熱衷於狼,進而走進狼的世界裡。我請求所有感到被欺騙的人原諒。──翻譯Rosine

做為一名讀者,你能原諒她嗎?


認真想想,Misha也只是個可憐孩子而已,她的父親被抓走時她才四歲,而後住在叔叔家,可能是不被疼愛的關係,所以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在那樣艱困的動亂年代任何人都可能無故失蹤死掉(餓死病死或者是被殺死)可能最後變成瘋子……我不忍苛責或許是這樣成長的孩子。即使這本書內容是造假的但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只是若她或XO出版社能把書錢還給大家我會立刻毫不猶豫地原諒她!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Anna Gavalda新小說《La Consolante》首刷破30萬



法國文壇近一個月來有幾件大事,討論最烈的算是有兩條,先說這正面點兒的一條吧:

戈華達出手,無人能敵

安娜.戈華達(Anna Gavalda)在睽違三年之後,新小說《La Consolante》(概與寬慰的人或事物相關)即將在3月11日正式上市。

出版社「Le Dilettante」原訂首刷量10萬冊,後因實體通路訂單量大到驚人,所以上修為20萬冊,但隨著網路購物車啟動以來,以及各書店的看好追加量等等因素,最後首刷量提高至30萬冊。

新小說的脈胳對外保密了三年,所有讀者和媒體無不望穿了眼在企盼和好奇,猜測這回的主角和主題會是什麼,而通路看好之勢的推波助瀾可說是讓書未出擊就成功了一半。戈華達針對新書出版,表示不會接受媒體採訪,除非透過email,並且只回答和該書相關問題。

戈華達自2004年1月1日起,先後出版的三本中、長篇小說共銷出超過3百萬冊(不計短篇小說),每年法國人都要對這位作家的稅金格外留下印象(有一年繳了3230萬歐元),當然,2008這本《La Consalante》應該也會是年度最風光的其中一本書了。

圖片來源:http://www.ledilettante.com/fiche-livre.asp?Clef=1042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一句話的人生


我是那種思想偶爾會陷入低潮的人,但靠著骨子裡樂觀(應該是吧)的天性,會在或長或短的時間裡把自己從黑黑的井裡拉出來,那條救命的繩索,通常是一句別人對我(們)說過的話,或是自己讀過的某句話。它們在不同的場合冒出來,像位神明聖水一灑的應付了我這無助信徒的所有焦慮、緊張、難過、以及即將不可收拾的淚水。

一句話比如: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尼采

我從今起要迎上前去!──徐志摩

生命第一個消息是活動,第二個消息是搏鬥,第三個消息是決定──徐志摩

最痛苦的這一分鐘總是會過去──唐英美(高職導師)

我知道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我也知道在幾十寒暑的生命中不能夠真的留下什麼──居里夫人

Tu n'as rien à perdre(沒有什麼可損失的)──劉俐(大學老師)

或者我乾脆就是樹枝,我以前睡在黑暗的殼裡──海子


你說連海子的詩也出現了?其實不怪,只要在心中將它念誦一次我總是自然會透過那根「樹枝」找到安定的能量。

大抵以上的「一句話」多用於勵志敦勉,而且不少誌於我的國中時期。不過,我最近發現到生命中還有另外的一句話,扮演事件的推手,當我如今偶然思量起過去的歷程,才漸漸體認出這道理:我的人生在許多時刻裡其實受到了一句無足輕重的話而改變。

是不是這樣……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來自瑞典的百年老牌Arvid Nordquist


二月終於走了嗎?

根據咱們的中央氣象局指出,今年二月均溫是16.32度,乃21年以來的最低溫,是歷年二月低溫中排行第七名,而二月的歷史最低溫是1968年的14.4度……其實,這種數字和溫、寒帶國家的零下低溫哪能相比,但重點是,台北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溼冷,而且,室內未設暖氣系統,所以那種寒和冰是鑽進骨子裡去了的冷。

老天保佑,3/2,很好,它真走了。

冷天的早晨莫過於能來上一杯熱呼呼的茶或是咖啡了,這兩週還好偶爾有著Arvid Nordquist的CLASSIC 咖啡香伴我煎熬,這是朋友馬克思從北國瑞典帶回來的禮物。金色的極簡包裝,500克方磚般紮實的手感,整體俐落而不失優雅,果然很北歐!

從Arvid Nordquist自家網站以及讀到的一篇報導,得知它是瑞典零售咖啡市場的第二大品牌(市佔率居首的是在販賣機都有得買的GEVALIA咖啡),不過要訴諸濃烈,恐怕還是這個上頭有像極了「俾斯麥」老爺爺的Arvid Nordquist會是瑞典人首選。我喝的這款CLASSIC(因為還有其他種),特色是──很好喝(哈這是哪門子特色!)。微酸,苦味適中,厚實卻不過於刺激,啜飲順口且會有溫甘,特別是,加上了鮮奶做成的café au lait(歐蕾)超級速配,簡直讓人上癮。第一天開封時還因為抵不住香醇美味,「一時不察」地喝掉了兩三杯,結果付出慘痛代價,到了半夜三更還在工作看稿。我只能說,它的確不輸蠻牛啦。

Arvid Nordquist是1884年創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食品商,販售有各類食品、咖啡和酒,目前傳到第三代手中,成為一家擁有150名專業員工的跨國性家族企業,2006年營業額達12億克朗,銷售版圖除了瑞典本國,在芬蘭、挪威、丹麥和波羅的海等國也都有機會買到他們的產品,而且(官網掛保證)品質絕對和你在瑞典當地買到的沒有兩樣。1941年,第二代Bengt Nordquist 克紹簊裘,並基於他對咖啡的品味與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質,發展出「Classic coffee」系列,並在斯德哥爾摩市北方的Solna種植、生產、烘焙他們自全球各地採購來的咖啡豆,而且宣稱是100%的阿拉比卡豆。

「連豆子也是產自極地瑞典的嗎?」

讀到這裡,不禁讓我深深佩服瑞典人這種做事的認真態度。因為唯有自己親自種植栽培出來的咖啡樹才能更準確地掌握自己意圖呈現的美感,以及口感,甚至是農藥管控的品質。到了第三代傳人Anders Nordquist手中,即現任的CEO,Arvid Nordquist秉持「Quality」和「Tradition」兩大精神,繼續邁向第二個兩百年。

溫著手中的這一杯咖啡……突然之間湧上一股說不出的幸福感──即使也只是隱約至極的──但至少成為了一個開始。
可愛的三月天你來吧。